就在登上飞赴美国的专机前,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主持了一场特殊的高层会议。会议议题并不复杂,但在俄罗斯国内却释放出一个颇具分量的信号——阿拉斯加“普特会”的主要议程与合作意向基本敲定,接下来就看俄罗斯民众是否能够接受这一由时代格局推动的重大转向。
外界随即抛出疑问:普京还能否稳控局面?这场会晤的最大赢家究竟会是谁?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证实,为了筹备即将举行的美俄峰会,普京已召集最高层官员召开会议。虽然他对具体细节守口如瓶,但俄媒普遍猜测,普京可能在内部释放了某种“亲美”立场的讯息,并就美俄关系与乌克兰问题作出新的表述。
俄新社援引分析称,美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结束乌克兰战事。这并非首次出现类似表态,此前克宫也曾对特朗普政府在调停冲突上的态度表示赞赏。然而,当下这种“相似说辞”的背景与分量,已与之前截然不同。
在早些时候,俄方更像是在通过策略性言辞“吊着”特朗普,让其在援助乌克兰上态度反复、对泽连斯基心生厌倦,从而为俄军在库尔斯克方向的反攻创造机会。而如今,普京则是不得不坐到谈判桌前,把与美国的“有条件合作”摆上台面,对内部宣布“亲美”,多少带着几分不得已。
普京的外交顾问乌沙科夫在会前透露,美俄将在经贸领域挖掘更大潜力。客观而言,美俄之间确实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不仅在传统产业上互有补充,单是能源领域的技术与资源互换,就可能推动两国能源产业实现重大升级,并深刻改变全球能源格局。
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美俄之间的政府部门与企业已有多个合作意向与初步项目落地,美国内部受益最大的,自然是共和党的主要金主群体。
美国在现实中并非不需要俄罗斯能源,比如高硫原油、钯金、镍等关键资源,依赖程度都很高。只不过当前必须通过印度、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等“中转站”绕道进口,这种模式不仅成本高,也让所谓“二级制裁”对美国自身形成了掣肘。但在“耐力赛”方面,特朗普的政治周期与手段,显然比普京更能熬得住。
若美俄能源合作成型,中国的位置可能微妙变化——包括减少从俄罗斯进口石油,转而增加从美国购买液化天然气(LNG)。这一趋势在2024年已有苗头,但今年初的中美经贸摩擦又让格局回到原点。特朗普近期多次公开要求中国扩大进口美国石油和大豆,显然也是为这种潜在转向提前布局。
欧洲的处境同样尴尬。若美俄形成能源战略合作,欧洲无论情愿与否,都可能不得不接受以更高价格重新采购俄能源的现实。此外,美俄在北极事务上的协作,还会引发地缘政治重塑;在稀土领域的合作,则有可能改变中美在高科技供应链上的博弈态势。
不过,美欧乌最新达成的“五点共识”明确要求:若俄罗斯不停止“侵略”,西方将继续加大制裁力度。从当前战场形势看,俄军不太可能轻易停手,双方更倾向于先在前线打出“筹码”再谈停火。
问题在于,特朗普若真要与普京达成协议合作,就必须绕过这一共识。是通过文字游戏模糊表述,还是重拾威逼利诱的老套路?无论手法如何变化,本质都是一场赤裸的政治交易——特朗普为自身谋利的目标,不会因任何人而改变。泽连斯基拦不住,普京同样拦不住。
这场“普特会”,不仅关乎俄美双边关系的走向,更可能在能源、地缘政治和国际博弈的多重层面引发连锁反应。接下来的变化,恐怕不会比战场上的硝烟来得慢。